
开馆时间:
周一至周日:7:30-22:30
按:我馆根据直属党支部、党政联席会、党政联席会扩大会议讨论决定,于2025年2月开始整理、修撰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发展史,至3月底修撰工作完成。为便于广大师生更好地了解北外图书馆,特此发布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发展史(1948-2025)。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中央外事学校图书室和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图书馆。
1949年2月,中央外事学校建立图书室,有中英文图书500余册,面积30平方米,使用两间平房作为藏书及借还书的场所。1949年6月,外事学校更名为外国语学校,图书室更名为图书馆,由校长直接领导。馆藏图书约1600册,报刊16种,面积104平方米,工作人员3人。1950年,图书馆的藏书增至2万余册,报刊27种,增设一个阅览室,工作人员7人。图书馆由学校教务处领导。1954年8月北京外国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设在现西院办公楼西部,馆舍总面积约1580平方米,一层为书库与借书处,二层为报刊阅览室。1958年图书馆藏书11万余册,其中中文7万余册,外文图书4万余册,有英、德、西、法、俄5个语种,报刊合订本约5000册,图书馆下设采购组、编目组、出纳阅览组,工作人员17人。
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1950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建立图书馆,当时中外文图书不足1万册。1954年,图书馆藏书增至22万余册,中文报刊91种,俄文报刊70种。1955年6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1956年北京俄语学院图书馆分为校本部图书馆和留苏预备部分馆两部分,馆舍面积2348平方米。馆藏中文图书19万余册,俄文图书13.5万册,期刊1.2万册。
1959年,北京俄语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设在东院成人教育学院培训部楼,面积近2000平方米。馆藏中外文图书约31万册,涵盖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8个语种,报刊400余种。图书馆下设采购组、编目组、出纳组、阅览组,工作人员33人。
1964年,图书馆下设办公室(包括采购组)、外文组、中文组、阅览组,工作人员30人,馆舍面积3584平方米,中文藏书 22万余册,外文藏书15.8万余册,涵盖语种32个。
1966年,学校新建正规图书馆(北馆),馆舍面积4000平方米。图书馆设办公室、采购组、编目组、外文组、中文组、期刊组,共有4个阅览室。
60年代图书馆(北馆)
1990年,学校增建新图书馆(南馆),面积为5800平方米。南北两馆总面积达9800平方米。北馆为中文藏书及中外文报刊,设有中外文期刊阅览室、中文工具书阅览室。南馆所藏全部为外文图书,按语种分为5个书库和2个专业阅览室。图书馆设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外文流通部、中文流通部、期刊部、信息资料中心和参考咨询部。1992年在编人员60人。
1994年2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也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2000年,图书馆下设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期刊部、外文流通部、中文流通部、信息资料中心、自动化技术部,6个阅览室,在编人员51人。各部门都配置了现代化图书馆技术设备。馆藏文献达75.6万册,涵盖33个语种,其中外文图书占46.2%,中文图书占53.8%。中外文报刊1800多种,涵盖28个语种。电子光盘200多张,音像资料4500种。并设有复印室、放像室、电子阅览室等。
2001年,图书馆馆藏文献包括英、法、俄、德、西、日、阿等37个语种,文献总量约79.8万册,中外文报刊1000多种,电子光盘300多张,音像资料5400种,自建数据库2个。北馆设有中文书库、小说书库、期刊阅览室以及两个自习室;南馆设有英语书库、欧语书库、俄法语书库、亚非语书库、工具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2001年,图书馆采用北京大学研制的NLIS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部门工作自动化管理。
2006年,引进了当时世界上领先、功能强大的以色列艾利贝斯有限公司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ALEPH5OO及网络信息服务平台METALIB和SFX系统,全面解决了非通用语种图书的自动化管理问题,实现了网络资源异构平台的整合检索。
2007年6月,图书馆北馆拆除,中文藏书绝大多数迁至8号学生公寓一层,设立为中文分馆,少部分藏于香山临时书库。
2009年5月,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由北外、上外、广外三家高校图书馆牵头成立,秘书处设在北外。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开创了国内外语院校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为解决小语种资源协调采购、联合编目、以及文献资源共享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实现方式。
2009年7月,因南馆馆舍扩建,图书馆搬迁到临时工作地点。外文书库和电子阅览室迁东院行政楼配楼一层;期刊部迁至东院综合楼一层;党政领导办公室、图书馆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编目部、信息咨询部、技术部迁至东院1号楼。
2010年,图书馆下设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编目部、期刊部、流通阅览一部、中文分馆、信息咨询部、自动化技术部,在编人员53人。馆藏文献涵盖49个语种,总量约11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2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4个,自建数据库5个,电子图书28万余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6,000种,各种音像资料近100,000件。图书馆通过对自动化系统和网络平台的不断升级与开发,初步构建起了以图书馆为总馆、各院系资料室为分馆的多语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并探索建设全国外语院校图书馆联盟共享域中心的虚拟联合目录检索平台。
2010年11月,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为外语联盟挂牌“CALIS共享域服务中心”。
CALIS共享域服务中心
2013年6月,南馆馆舍扩建工程完工,图书馆迁回新馆并使用至今。新馆总面积2.3万平方米,楼高六层,为读者提供2200余席阅览座位、18间研读间,并设学术报告厅、学术研讨厅、培训教室、展厅等场所。图书馆下设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编目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技术部,在编人员50人。馆藏文献总量约122万册,涵盖46个语种;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48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76种;中外文数据库52个;各类非书资料10万余种。图书馆新建北外文库,集中收录我校教师、校友正式出版的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论文集及词典等学术成果。
图书馆新馆
2014年,图书馆获赠乐黛云教授藏书。同年图书馆六层挂牌乐黛云比较文学资料中心。
2015年,图书馆新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特藏。
2015年6月,北外学术搜索建成并正式运行。
2016年1月,图书馆推出微信公众号BFSU-Lib。
2020年,图书馆在新冠疫情期间,转变服务模式,全面推进线上服务,确保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无障碍。在编人员35人,馆藏文献总量约152万册,涵盖74个语种;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近216万册;中外文报刊1123种;中外文数据库100个;各类非书资料10万余种。
2021年5月,经学校批准,启动多语种全球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建设项目。
2021年9月,图书馆教师书吧落成使用。
教师书吧
2021年12月,建成全球多语种教材资源中心。
2022年,图书馆新建喜马拉雅研究文献特藏室。在图书馆一层开辟多语种特色藏书专区,集中展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多语种《马恩全集》,以及多语种工具书。
2023年,实现101语种著作收集,馆藏全部语种数量达到107种(含中文和5个非101建设语种)。发布图书馆宣传片,全面宣传图书馆历史沿革、特色资源和服务。
2024年5月,图书馆新建沉浸式语言文化中心,该中心建设项目为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为学生办“十件实事“之一。
沉浸式语言文化中心
2024年6月,建成多语种全球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平台。该平台包括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辞书、全球多语种教材资源、101教材资源等多个子资源库,支持多载体、多语言文献资源导航、浏览和全文检索。
2025年,为适应数智时代发展的需求,图书馆进行机构设置改革,下设综合运行部(办公室)、资源建设部、数据组织部、流通阅览部、宣传服务部、系统技术部,在编人员24人,A岗2人,馆藏文献涵盖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107个语种(含我校开设课程语种101个),文献总量164万余册,电子图书约141万余册,中外文报刊873种,各种音像资料万余件,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约3.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0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已初步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
图书馆紧密贴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布局,始终将凝练特色作为核心任务。在馆藏建设上,积极拓宽维度,全力推进多语种、多学科、多主题的丰富多元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中心,为师生提供多语种学术资源保障、多样化学习场景、专业化教学支持、知识化科研服务、智能化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志编写组. 北京外国语大学志1941-2000. 2011
[2]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志编写组. 北京外国语大学志2001-2010. 2011
[3]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史编撰委员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史1941-2014.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 北京外国语大学年鉴编辑委员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年鉴2013-2024.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史馆
[5]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工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档案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2025年4月